您现在的位置: 筒叶花月 > 筒叶花月繁殖 > 正文 > 正文

晋南丨河东政区地标的聚落变迁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2/9 12:56:52

晋南,地处黄河东岸,汾河下游,涑水纵贯其境,中条、峨嵋等山岭延亘环绕,辖域凹呈盆地,人文方面更深受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文化影响。

晋南具有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,辖境且受黄河冲积影响,有机土层肥厚,适宜农产耕植,素号“山西粮仓”。

公元前年,秦在此首置“河东郡”,治所设在安邑(今夏县西北禹王城),相当于今运城、临汾大部市域。东晋移治蒲坂(今永济蒲州镇),地域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。

北魏移治蒲坂县。隋开皇初废,大业三年废蒲州复置河东郡,治所在河东县(今永济县西南蒲州镇)。

唐初河东区域即为“贞观十道”之一,并凸显山川形便;中期开元年间,又在河东道基础上设立“河东节度使”,扼控秦晋河曲。

自秦以降,“河东”无论行政建置,还是区域位置,都成为了晋南,特别是运城沿革的首谓代名词。

今运城市区所在地,历史上叫做“潞村”。

潞村地处中条山北麓,紧靠盐池湖区,故所产之盐而号“潞盐”。解州与安邑则是运城建立之前,距离盐池最近的两大城镇聚落(管理盐务的盐运使司驻解州,行政机构为解州辖安邑县制)。

元代初年因一次自然灾害导致盐池被毁,进而盐商受损,盐工困境,为消除负面影响,朝廷为此下令赦免盐民部分课税。盐民们为感激恩惠,以示上顾之重,遂将潞村更名为“圣惠镇”。

之后场集规模因盐务资源转运集散而渐趋扩大,同时人口骤增。元末至正十六年,时任盐运史那海德俊认为修城墙为紧要之务,于是上奏朝廷后,调用兵丁千人,百姓自愿出力出钱者亦不计其数。

历时四个多月,在圣惠镇基础上筑修“凤凰城”,还相继修建了池神庙、学宫、三皇庙、谯楼、馆驿、钟楼、鼓楼、府库等涉及祭祀、防御、停歇、交易、管理等场所建筑。

明代又设巡检司于此。

当年所建城池规模小,城垣周长约米,高约7米;

墙以土筑成,建成5门:正南方2门,供盐车通行;西北方3门,便于士庶商贾通行。

门之内外左、右筑置军庐、稽查所等相关机构,城四角各筑烽火屋。

由潞村变运城,体现了盐池空间背后的产业运销发展需求,所以“运城非盐池不立,盐池非运城莫属”!

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府西街的“河东道台衙门”遗址。府西街,又称“西大街”,延展在盐池北侧的运城老城核心。

河东道台,全称为“河东兵备盐法道”,此官署因涉及运城的盐务采集、运输、管理而设置。是一座集“行政、卫戍、缉私、征稽”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特殊政务机构.

年被公布为运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现仅存道台衙门谯楼(通惠楼)和大堂。

在行业功能的划属上,河东道台曾管辖平阳(今临汾)、蒲州(今永济市蒲州镇)两府以及霍、隰、绛、解四州。

目前河东道台衙门遗址正在配合运城古城改造项目,进行关闭整修,内部暂未对外开放,只能在前门端停留拍摄。

右侧为衙门建筑的整体平面图,下边还附有相关历史介绍。

河东衙门前身为元代兴筑运城时的运司署。河东盐务管理机构盐运使司遂由解州迁来。明清两代,运城盐运使司的隶属机构运同署、运判署、经历司署、知事署、库大使署、运阜仓等,都驻于此,到民国十年废止。

图中标注了“红圈1”的位置,就是河东道台衙门遗址处。

运城老城以“关王庙、清真寺、鼓楼、人民公园”等为半径核心,框架格局由路网串联,并留下了南城墙街、东城墙路、圣惠公园等带有历史渊源的旧貌称谓。

运城城墙如今大都被毁,仅留下了少量残垣断壁,还有部分正在修建中的新墙体。目前还在老城基址范围内规划打造仿古街区,通过恢复文脉记忆,吸引大众情怀消费。

运城鼓楼,位于市区南北向中轴线——解放南路上,也在老城范围内。

明代万历七年,时任河东巡盐御史房寰所主持修建了运城鼓楼。清代光绪三十三~三十四年间进行重修。

鼓楼原为砖木混合建筑,通高24米,由砖石砌基座和木构楼阁组成,基座由青石砖砌成,十字门洞贯穿东南西北,基座上原建有重檐十字歇山顶木楼阁一座,年毁于攻坚战火,现为近年来所复建。

运城盐池北侧的“中禁门”,正对池神庙门口。这条铁路为盐业公司专用线。

中禁门为保戍盐池的“禁墙”之组构通衢。

早在唐代的时候,就曾环绕盐池一周修筑了“壕篱”,大概是水沟、矮墙、荆棘结构的防护性建筑,它是禁墙的雏形,规模尚不大,很简陋。

到了宋代,又在原唐代“壕篱”的基础上,扩充修建为“拦马短墙”。尽管它还属于矮墙一类的建筑,但是,规模要比“壕篱”为大,作用也要好。

而且,绕盐池一周只开东、西二门让客商通行,是能够比较有效地护围盐池了。

到了明代,由于运城盐池盐业生产的勃兴,盐利收入增加,因此,明王朝对运城盐池的护围就更加重视,于是,便有了两次大规模的修建禁墙的活动。

第一次是在明代宪宗成化十年(公元年),征调了大量民夫从事建造禁墙工程,历时三年才完成。

筑好的禁墙绕盐池一周,共计长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二丈,墙顶厚0.6丈—0.8丈,是夯土建筑,在禁墙的外边还修有马道,供车马来往。

禁墙建成之后,便把盐池完全禁锢起来,环池一周仅开一个靠近运城的中禁门让客商出入。

第二次是在明代宗正德十二年(公元年)。因为在成化年间修筑的禁墙完全是夯土筑成,经过40余年,禁墙遭到自然与人为的损坏,需要维修、加固。所以征调民夫3万余人,费时半年,对禁墙进行维修加固工程。

盐池北岸分设三座城门:东禁门、西禁门、中禁门;

池内置六十铺,均派兵把守,俨然一座河东盐池的古长城。

现禁墙主体大多已毁,只留下部分残墙断壁,留存下来的多为清代所筑。三座城门均在恢复修建。

运城博物馆内,有关于河东盐池所形成的地质条件概况介绍,其中“第四纪、喜山运动、地堑沉陷/断裂、地层堆积”等,为几大形成上的基础关键词。

运城博物馆内,老地图中对盐池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要素标注。

运城博物馆内的“清代运城舆图”,其中就直观展现了运城、安邑、解州之间的位置及沿革关系。

年设立运城专区,辖晋南17县,驻地运城镇。年由安邑、解虞(解县+虞乡)、临猗、永济四县合置运城县(临猗与永济分别于、年析出),治今市(盐湖区)。

由此可见,在年之前,运城的政区通名都非县级,而只是专区驻治镇(时属安邑县)。年运城改设县级市(运城地区驻地)。

如今,这座由潞村发展起来的运城为地级市,而解州与安邑分别为运城市(盐湖区)所辖的建制镇与街道办。安邑则算是运城的“母县”了。

主要参考文章

贾玉祥《运城建城史小考》

本文原载公号“政区地理探寻”

作者:天地舆图

万分感谢!

编辑:

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,可以接受“打赏”了~

投稿方式:

邮箱:laojiashanxi

qq.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tongyehuayuea.com/tyhyfz/769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筒叶花月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